2020年已經開始,上海博物館今天公布了新一年的展覽計劃。其中,備受期待的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珍藏展將于今年夏天來到上海,168件精選的出水珍貴文物,將為大家揭開“黑石號”神秘面紗,領略大唐盛世的磅礴生活。此外,記者還從發布會獲悉,上博東館在新的一年也將積極籌建,力爭2022年10月建成開放。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2020年上博有八大展覽計劃,其中兩個特展是回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除了5月份將推出的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珍藏展;另一個是在2020年年底會舉辦“瓷映蒼穹:中西陶瓷交流大展”,作為亮點之一,該展將以實景3D技術再現葡萄牙桑托斯宮鑲滿中國瓷器的穹頂。
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
時間:2020年1月14日至2020年2月23日
鼠為十二生肖之首。鼠年的到來,象征著又一紀輪回的開始。上海博物館的諸多收藏中,亦不乏對這種機敏小動物的藝術表現。據悉,鼠年新春之際,上海博物館將特別甄選五件與鼠有關的文物,首次采用分散多點式的展覽呈現方式,鼓勵觀眾在探索中發現各個靈鼠的精彩故事。

元龍泉窯青釉堆鼠水盂 上海博物館藏
1月14日開始,“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便開幕了,作為新年展覽,市民可以在上博體驗“找老鼠”的樂趣。其中一件展品陳列在大廳,另外四件藏匿于博物館展廳的不同角落,觀眾尋找它們散落各處的靈動身影后,將收獲新春的滿滿祝福。
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
時間:2020年4月3日- 6月28日
展覽以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女士捐贈上海博物館的文房供石為主要內容,配合陳列館藏清代高鳳翰銘“小方壺”石及與賞石主題相關的若干古代繪畫。展覽將分為“慕古追邈”、“采瑰第品”、“模形范質”三個單元,在介紹賞石文化的同時,藏家的玩石心路亦得以呈現。

“拜縐云”太湖石山子 胡可敏捐贈 上海博物館藏
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欣賞天然石的審美傳統,陳列于書房雅閣的文房供石更為歷代文人士大夫階層所青睞。胡可敏女士捐贈的這批文房供石以傳世古石為主,不僅有昆、英、靈璧、太湖等經典石種,也包括多種地方石種和陶、銅、玉、木等其他材質的仿石清供,多有原配或舊配座架,一些供石上還有前人題刻,極富觀賞和收藏價值。
這是上海博物館首次舉辦以傳統賞石實物為主題的展覽,將在滿足社會對傳統賞石的欣賞需求、促進中國觀賞石的學科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展覽與國際上關注中國賞石文化的風潮相呼應,是上海博物館在中國古代藝術的專門領域中講好中國故事、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全新舉動。
江南文化藝術展 (暫定名)
時間:2020年4月28日-7月26日
江南地區因物產豐饒、風景優美、名人輩出令整個民族魂牽夢縈,又以其“詩性”、“自由”與“責任”在諸多地域文化中獨樹一幟。上海博物館在江南文化相關的歷史與藝術方面有可觀的文物收藏和豐富的研究成果。

清 徐揚《姑蘇繁華圖》卷(局部)遼寧省博物館藏
本展覽以上海博物館館藏品為主,兼向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17家文博單位借展,精選珍貴文物約200件,在呈現江南藝術、講述江南歷史的基礎上,以五大板塊分別表現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基調、安禮樂儀又曠達灑脫的江南性情、治平濟世與明德修身的江南人物、陽春白雪與市井浮生的江南風尚、抱誠守真又開放兼容的江南器度。展出文物涵蓋青銅、陶瓷、書畫、璽印、碑帖、古籍、造像、玉器、竹木牙角器、漆器等諸多門類,是一次飽賞江南文化藝術的盛宴。
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珍藏展(暫定名)
時間:2020年5月29日-8月30日
“黑石號”是中國唐朝時期一艘由阿曼制造的貿易商船,滿載中國貨物駛往西亞,不幸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海域觸礁的沉船。它是九世紀上半葉中西文化商貿交流、以及盛唐時期我國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

唐 “黑石號”出水青花盤
上世紀末經過打撈,“黑石號”沉船出水器物種類繁多,有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及各類香料等。其中又以陶瓷器的數量最多,達到了驚人的67000多件,幾乎涵蓋了唐代南北方最為出名的窯場的產品,例如越窯、邢窯、長沙窯、鞏義窯等。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出水了3件完整無缺的唐代青花瓷器,有力地證實了中國的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
本次展覽是海底沉睡千年的“黑石號”珍貴文物首次登陸中國,駛進上海灘。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包括168件精選的出水珍貴文物,同時匯集國內出土或收藏的各類可資比對的陶瓷、金銀器等代表性器物,以期揭開“黑石號”神秘莊嚴的面紗之時,邀觀眾領略大唐盛世的磅礴生活,感受其開放包容的文化藝術精髓。
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
時間:2020年5月19日-7月19日
趙樸初(1907-2000)先生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共產黨親密的朋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愛國宗教領袖。2020年5月,上海博物館將舉辦“無盡意——趙樸初先生書法藝術展”,以趙樸初先生的書法作品為線索,來展現他的愛國情懷、社會活動,以及藝術修養。

趙樸初先生伏案題寫
趙樸初先生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之一,曾擔任民進上海分會的領導工作,是民進德高望重的卓越領導人。他也是杰出的愛國宗教領袖,一生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動,始終關心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他又是一位以慈善為懷的慈善家,長期從事社會救濟救災工作。同時,趙樸初先生還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作家、詩人和書法大師。他在詩詞曲方面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他的書法作品俊朗神秀,久負盛名。
上海是趙樸初先生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他為上海的解放、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本次“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名字取自趙樸初先生的齋號“無盡意齋”。展覽精選了他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珍貴手跡以及文獻遺物,涵蓋了他工作、思想、藝術各方面,來展現他的偉大成就與心靈境界。
荷蘭倪漢克捐贈文物展(暫定名)
時間:2020年8月7日-9月6日
荷蘭收藏家倪漢克先生(Mr. Henk B. Nieuwenhuys)與上海博物館長期保持著深厚的友誼。早在2008年,他就曾將家族世代珍藏的近百件中國外銷瓷器慷慨地捐贈給上海博物館。2018至2019年間,倪漢克先生又向上海博物館無償捐贈了兩批珍貴文物,體現了他為中國文物的回流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作為對中國文博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外籍捐贈人,倪漢克先生還于2012和2014年先后獲頒“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和“上海市白玉蘭榮譽獎”。
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倪漢克先生近兩年來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的陶器、青銅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貴文物43件/組。其中,青銅器和陶器的時代主要為商周及漢代,牙雕佛塔為清代的作品。這批文物具有一定的藝術、歷史和學術研究價值,進一步充實了上海博物館的館藏并填補了相應門類的空白。
倪漢克先生的屢次慷慨捐贈體現了他與上海博物館的不解情緣和熱愛中華文化的拳拳之心。本展旨在弘揚倪漢克先生作為捐贈人的崇高情懷和可貴精神,表彰他為支持中國文博事業所做出的無私奉獻。
瓷映蒼穹:中西陶瓷交流大展(暫定名)
時間:2020年10月30日-2021年1月31日
十六世紀開始,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與成熟,中西貿易與交流日漸頻繁,中國貨品源源不斷地輸入歐美,瓷器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中國瓷器遠渡重洋,對歐美的裝飾風格、生活方式,乃至審美趣味與文化風尚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直接推動了歐洲本土陶瓷的發展與創新。十六至十八世紀的中歐陶瓷,不僅是中西貿易變遷的見證,也記錄了圖像、設計、技術與觀念的傳播、交流和碰撞;不同文明彼此間對異域的想象在精美的瓷器上交匯,共同締造著無數的瑰寶與傳奇。

明永樂 官窯青花執壺 奧斯曼帝國轉贈法國 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此次將與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攜手,聯合盧浮宮博物館、賽夫勒國家陶瓷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葡萄牙古代藝術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等十余家世界一流博物館,共同呈現最重量級的中西陶瓷交流大展。
展覽不僅匯聚明清貿易瓷中的名品及罕見沉船出水瓷器,展示中國瓷器風靡歐洲的盛況,更將以全新視角,透過多幅珍貴油畫與歐洲改裝瓷器,呈現中國器物在西方被接受、使用,乃至被重塑、改造以適應西方器用與審美的歷史。意大利、葡萄牙、荷蘭、法國、德國、英國、日本以及伊朗等地受中國陶瓷影響的產品更將被精心組合,通過對比啟發觀眾對于交流與互鑒的重新思考。展廳還將以實景3D技術再現葡萄牙桑托斯宮鑲滿中國瓷器的穹頂,使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壯闊歷史與瓷之穹頂的氣勢恢宏。
意大利博爾蓋塞博物館珍藏油畫展(暫定名)
時間:2020年12月4日-2021年2月28日
意大利博爾蓋塞博物館(Galleria Borghese)位于羅馬城平恰納城門附近,1613年由博爾蓋塞家族宅邸改造而成,自18世紀起成為美術館。其所藏之物均為美術史上重要的作品,是羅馬館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除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的雕塑作品外,博爾蓋塞博物館還珍藏著大量名畫作,包括拉斐爾、提香、魯本斯等。其中,卡拉瓦喬的畫作最具影響力?ɡ邌蹋1571-1610)是繼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之后的著名現實主義畫家,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他創立的卡拉瓦喬主義在當時影響了整個歐洲的畫壇,把現實主義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的作品將下層平民的形象引入到宗教畫中,將神圣的宗教題材畫當作日常生活的風俗畫來描繪。博爾蓋塞博物館館長安娜·科利瓦(Anna Coliva)為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她所創立的卡拉瓦喬國際研究中心,旨在將卡拉瓦喬的藝術之美向全世界進行推廣和展示。

1593年 卡拉瓦喬 捧果籃的男孩
2020年恰逢中意兩國建交50周年之際,博爾蓋塞博物館計劃將卡拉瓦喬最重要作品之一《捧果籃的男孩》及其同時代著名畫家喬瓦尼·弗朗切斯科·蓋里耶里的《羅德和他的女兒》、西班牙畫家胡塞佩·德·里貝拉的《乞丐》、荷蘭畫家德里克·凡·巴布倫的《基督的俘虜》等知名繪畫作品共十幅,帶到上海博物館,讓上海乃至全中國的觀眾再次有機會欣賞到卡拉瓦喬等藝術家們的不朽名作,進一步發現和欣賞意大利的藝術之美,也為兩國的藝術文化交流添上精妙之筆。 |